秋高气爽,小车行驶在福安104国道上。放眼望去,前程山水风光,美不胜收。一路旖旎前行,来到上白石镇郑家山村。
说起“郑家山”地名,那只是先民遗留下的旧称呼。其实,这个山村80%以上人都是姓王。福安《盐官郡王氏宗谱》溯源:“云湘肇基始祖,王懋公讳勉行(后梁)云湘始迁祖,王元雍字冉卿行念一(宋)郑家山分迁祖。”据《郑家山始祖移居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我世广公生新宅而徙郑家山,遂居。”《郑家山山场》中写道:“十九世祖敦七公移居郑家山后引其堂弟国九公罗七公同处而住至万历二十七年,敦七公向郑仕恩置卖山场一号。”可见,自明朝起,郑家山已经成为王姓的聚居村落。
郑家山停车场入口处,仿佛是村史的门槛。一脚踏入,便感觉别开生面。村口醒目位置设置一道两米多宽的宣传栏,白底红字印刷“村规民约”。驻足细看,“严禁赌博”内容占了近半个版面。相传,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郑家山村王氏家族中有一户人家因赌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郑家山25世祖先齐钦公为首的祠董理事会,遂立下 “全村禁赌”的族规,一代代村民始终执守,延续至今。因此,郑家山赢得了 “深山百年无赌村”的赞誉。
郑家山王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尝思天之生人,不知凡几而足以光前裕后者,非大德不足以得之。”建村以来,郑家山通过设立具有内生性和道德性的村规民约,净化乡俗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化民易俗”。步入静卧于岁月深处的村庄,村治馆、村史廊、成就廊、励志廊、书画廊等德治平台,随处可见《郑家山村家训十则》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
尊祖:祠务洁净、重祭祀,随时祭扫祖宗陵墓;
敬老:宜致敬致爱以尽孝悌之职,切勿欺慢而被犯上之名,违者攻罚;
敦族:长幼有序,勿以强欺弱,以富欺贫,相亲相爱,不睦者攻之;
孝悌:为人子者应当竭力奉养承德先志,虽劳不怨;
睦邻:邻有相有相周之谊,恣己凌人非忠俗也,如有纠纷,尤当酌理互相劝谕。
农业:以农业为先,但怠堕成习以致收获缺望未尽无也,族长宜为勉旃。
妇行:重节孝严授受谨箕箒。
吉礼:需酌理而勿奢侈,亦无吝啬致伤古道;
凶礼:丧事以送死哀痛为本,不许尚酒做乐以伤制礼。
治家:治家无制,唯勤与俭。
村规民约,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约定俗成”,也是农村社会各阶层表达自身诉求的良好渠道。俗话说:“村里的事,村民议、村民办、村民管”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家山策划“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乡规民约,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五通”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成为宁德首批小康示范村。
“积极探索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在山村广场石碑前,遇见老一辈村主干王应生,我们一起回忆当年石碑题词的情景:1997年6月6日,宁德地区争创小康示范村现场会在郑家山召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到会并题词“积极探索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赠郑家山党支部”。在这次闽东调研中,他提出:“要把解决群众的脱贫安居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老王兴奋地介绍说:二十七年来,我们牢记使命,挺膺担当。“拓宽思路谋发展,乡贤勤把产业办。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在路上。”伴随村民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宽裕,创新 “基层自治圈”也形成新格局。王毅祥、林祖荣、王国平等乡贤,致富不忘桑梓,热心反哺家乡。他们牵头成立乡贤联谊会,筹集上百万资金用于村内道路硬化、休闲广场、小康文化长廊、农房屋顶和外墙立面修缮、拦水坝、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乡环境的改善,村民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让他们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郑家山获评2014年度宁德“市级文明村”、2015-2017年度 “省级文明村” 、2017年度“省级美丽乡村” 荣誉称号。
秋阳斜映,花开向阳。通往“小康明星村”的山路,写满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故事。郑家山,以一村之隅的“善治”,展示我们身边的时代嬗变。
作者:郑望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