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寻福·我的家乡我来推 | 谁能抵挡?《绿竹笋漂流记》——从晨雾缱绻到烟火璀璨的治愈日常!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05 10:41:57
图片


福安的产业版图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拼图,每一块都代表着不同的产业领域,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众多产业板块紧密拼接,共同勾勒出繁荣发展的经济画卷。本月起将向大家展示的是,福安各乡镇(街道)围绕7月主题一项主打产业创作的一篇篇优秀推文作品,赶紧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溪柄镇


















当仲夏的第一缕晨光透过竹梢的缝隙,我正蜷缩在厚土深处打盹。周身是温润的黑泥,带着腐叶与山泉浸润的甜香,头顶的竹根像无数双温柔的手,轻轻托着我往更深的地方扎根——这是溪柄镇的土地给我的第一份礼物:足够的耐心,让我在黑暗里攒足力气。


破土:带着泥土的体温

微信图片_20250715150532副本.png

凌晨时分,“咔嗒”声渐起,是锄头叩击大地的声音。我知道,是笋农来了。他们头戴着探照灯,脚步很轻,像怕惊扰了泥土里的梦,铁锄落下的角度刚刚好,顺着母株基部的土层的脉络划开一道浅沟,我裹着带潮气的泥衣,被轻轻捧了出来。

图片 1.png

《绿笋丰收季》 陈英华 摄


图片 2.png《绿笋丰收季》 陈英华 摄


“这颗笋形周正,够敦实!”笋农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擦掉我身上的浮土时,我能闻到他指尖残留的竹香。后来才知道,溪柄人挖笋有讲究,专挑深埋土层的“土藏笋”,说这样的笋吸足了地下的甘润,咬一口能尝到阳光和泉水的味道。他们把我放进竹篮,身边很快挤满了兄弟姐妹,竹篮晃悠悠的,像在摇篮里,耳边是竹林的沙沙声和远处赛江的流水声。

图片 3.png

《绿笋丰收季》 陈英华 摄


jimeng-2025-07-08-9133-竹林卡通图标 底色透明  好看点(1).png


蜕变:科技的“保鲜魔法”


离开山林的第一站,是村里的冷库。刚脱离泥土的怀抱,我就被装进竹筐中,听笋农说,得赶紧送进村里的收购站统一处理,不然阳光晒久了,我这身嫩肉会变“老”。

图片 4.png

《绿笋丰收季》 陈英华 摄


快速清洗了我外壳的泥土后,工人叔叔把我放进流水槽,3℃的山泉水漫过身体时,我打了个激灵——这是溪柄人独创的“冰水浴”,据说能让刚出土的笋体瞬间冷静下来,把鲜脆牢牢锁在细胞里。冷库的门“嗤”的一声打开,一股带着湿润气息的寒气涌了出来。我被轻轻摆进定制的保鲜箱中,周围很快堆满了同伴,冷气能顺畅地绕着我们转圈圈。

图片 5.png

《绿笋丰收季》 陈英华 摄


图片 6.png

《绿笋丰收季》 陈英华 摄


后来,我被搭上了电商快车,去往全国各地,把溪柄的鲜脆,送到了千里之外的餐桌。甚至在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以“鲜、甜、脆、嫩”的风味俘获了大众味蕾,荣获博览会最高奖——优质产品金奖。我才知道养育我的地方是福安“百里绿竹长廊”。

绿竹长廊   薛蔚 摄




狂欢:文旅活动的主角

再次睁开眼,我竟躺在一口巨大的铁锅里。周围是翻滚的高汤,胡萝卜、排骨在旁边冒泡,几口大铁锅在草地上排开,蒸汽腾腾地冲向夜空,和远处的极光秀撞在一起,变成了绿色的云霞。

“这是绿竹笋文化旅游活动!”旁边的笋块告诉我,每年夏天,溪柄镇都会为我们举办盛宴。我看见人们举着筷子欢呼,评选“笋王”时,一个老爷爷捧着比胳膊还粗的同伴,笑得满脸皱纹都在发光;孩子们围着“铁锅炖千斤笋”的灶台转圈,鼻尖沾着汤汁也顾不上擦;舞台上《绿竹笋赋》的朗诵声如清泉流淌,从字里行间读懂山海大美的时代新篇。

图片 9.png

2025年笋王争霸赛评选现场


《绿竹笋赋》朗诵


图片 11.png


图片 12.png
图片 13.png


我被夹进一位阿姨的碗里,她咬下去的瞬间,我听见自己“咔嚓 一声——那是积蓄了整个地下时光的脆嫩,是厚土给的底气,是科技护的鲜灵,也是溪柄人捧在手心的珍惜。她眼睛一亮:“这笋真鲜甜呢!”


尾声:在餐桌上扎根 



餐盘里的光影渐渐柔和,我知道,漂流的终点到了。但溪柄的故事还在继续:竹篮里的新伙伴正被送往更远的城市,车间里的“保鲜魔法”还在升级。


图片 14.png

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原来,一根绿竹笋的奇幻漂流,从来不是独自前行。是厚土的孕育,是双手的呵护,是智慧的加持,让每一寸鲜嫩都抵达该去的地方。就像此刻,在食客的赞叹里,我仿佛又回到了溪柄镇的竹林深处 —— 那里,新的生命正在泥土里,悄悄攒着下一次漂流的力气。



如果你也想尝尝 

 “带着土香的脆嫩” 

这个夏天

溪柄镇的绿竹林

等你来赴约呀~




来源:溪柄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