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潭头镇下洋村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探索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养效益、维护生态发展于一体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让过去传统单一稻田转化为稻香、鱼肥的梯田牧场,扩宽村民增收途径,助力乡村振兴。
10月12日,在潭头镇下洋村旺禾鱼家庭农场,农技人员正向农户了解今年稻鱼生态种养收成情况,并指导接下来的农事。
捞完鱼、水稻收割完后,可以开始种植紫云英,来年就作为绿肥还田。
据了解,下洋村平均海拔380多米,山间水源充沛、水质优良,种植梯田水稻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由于水稻种植效益低,如何增收致富成了困扰村庄发展的难题。2015年,当地村民从浙江取经后,尝试进行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在农技人员的指导支持下,引进俗称“田鱼”的瓯江锦鲤品种,并留种自然繁育,同时选种野香优676优良稻种,经过多年的探索,生态种养技术逐渐成熟。
野香优品种的米质很好,田里又养鱼,肥料用得少,农药也基本上都没用。
有病虫害时,我们就指导他们用太阳能杀虫灯,还有用黄板进行绿色防控,他们有什么问题及时跟我们反馈,我们再指导解决。
据介绍,稻鱼共生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少投饵料、少施肥料,利用鱼类吃虫、吃草、鱼粪肥田的特性,形成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每年三月,农户都会选好种鱼放到育苗池产卵培育,半年后再转移到大鱼池中饲养,等到第二年稻田插秧后一个月,就把鱼池中长到2、3两的田鱼放到稻田里自然生长。
鱼苗大一点放进去,不会被敌害吃掉,这样我们就不用饲料了,放到田里,里面有田螺、水藻等,特别是稻花开的时候,那个季节鱼又肥又壮,吃了稻花的鱼,味道特别好。一条鱼放进去,经过四个月的收获(生长),就多了半斤左右,一斤鱼可以卖30块钱,这一条鱼就可以收获20多块钱。
稻因鱼而香,鱼因稻而优,下洋村通过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不仅提高稻田的土壤肥力,防病、防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良好的环境也保证了田鱼的品质。
鱼都是清泉水养出来的,味道鲜美、肉质很好,鱼鳞是软的,吃了还可以补钙,剖开鱼肚,里面晶莹剔透,一点脏物都没有,煮出来的汤就会很鲜美。
据了解,今年下洋村稻鱼共生种养面积约250亩,稻谷产量25万斤,田鱼产量3.7万斤,预计总收入15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
当时放进去的200条鱼,收回来170到180条,可以收获三千元左右。稻谷可以收十担,一千斤,一斤卖三块钱,可以收获三千多元,总共一亩地的收入就达到六千多元,是平时种田收入的两倍以上。
记者:陈晓峰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