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我市穆阳镇一户困境青少年家中,施工人员正手持滚筒细致粉刷墙面,木工师傅则专注地组装着崭新的书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这片即将完工的小天地里,温暖与希望悄然生长——这是一间正在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希望小屋”。
作为2025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希望小屋”自启动以来,福安团市委迅速行动,以精准施策、精细服务、长效关爱为抓手,为60名困境青少年打造安全、舒适的居住学习空间。截至目前,项目工程量已完成近60%,预计9月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助力孩子们早日圆梦。
“我们第一时间开展摸底排查,主动对接各单位、乡镇(街道)以及中小学,开展人员推报,建立数据台账,确保帮扶对象不漏一人、不差一户。”在福安团市委书记林昌铃看来,要让每一间“希望小屋”都建在孩子心坎上,首先得把帮扶对象选准、选实。为此,团市委组建专项走访小组,由负责人带头深入每一户候选家庭,实地查看居住环境、了解学习状况、核实家庭收入,确保每一间小屋都建在孩子真正需要的地方。
穆阳镇团委副书记江飞宇回忆,在当地摸排过程中,一户父母均为低保户的家庭让他印象深刻:“孩子的学习环境不太理想,家里连一张像样的书桌、一盏能护眼的台灯都没有,写作业只能趴在矮凳上。”经过镇团委与公共服务办的联合复核、上报,这户家庭最终被纳入改造名单,“通过‘地毯式’摸排、‘精细化’筛选,我们要让最急需帮助的孩子优先享受到政策的温暖。”
精准筛选之后,个性化改造成为“希望小屋”的核心亮点。“不是简单地刷墙、添家具,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福建仕荣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苏华斌介绍,施工团队在完成墙面、地面、天花板“三面改造”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六物到位”(即配备书桌、椅子、台灯、床、衣柜、被褥)标准配置生活学习用品,更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量身定制细节。
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设计团队会挑选带有卡通图案的床单、小巧便携的书架,贴合孩子的审美与使用习惯;面对女生,粉色系的窗帘、被套成为“标配”,营造温馨柔和的氛围;而对于居住空间狭窄、改造难度大的家庭,设计团队则会反复上门测量,优化家具摆放布局,最大化利用空间。
“建好小屋只是起点,让关爱持续陪伴孩子成长,才是‘希望小屋’的真正意义。”林昌铃表示,接下来,团市委将坚持把持续关爱列为项目“下半场”的重点工作,联动公益机构、爱心组织、品牌活动等资源,发动团属社工、志愿者,围绕困境青少年实际需求,开展“自护力”“学习力”“运动力”等定向帮扶,确保关爱到家、帮扶到底。
记者:秦红丽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