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各宗族的祠堂大门匾额上,大多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姓氏,可范坑乡东北部的山岫宅村的“刘郑宗祠”却是个例外。
“山岫宅村胜景稀,两姓一祠真出奇。荥阳堂上长发地,彭城郡内发千枝”。山岫宅的这首诗道出了郑氏与刘氏之间的关系。原来,宋朝宣和年间,郑、刘两姓先人同迁居本境,“见兰溪之境尤有意以蟠山云无心而出,岫指宅而居,遂名山岫宅”。两家人同垦荒共肇基,相睦兴业,犹如兄弟情深谊厚。后来,两姓人家通婚结亲,不分彼此。从明嘉靖年间(1521年)开始,两姓村民按“郑姓居左,刘姓居右”建筑布局,一起谋划合力建祠。光绪乙卯五年(1879),郑氏超豪公花费八十五千文从村民刘千新、郑昌振处购买祠基,于当年七月初七建成两姓合一共祀的宗祠。
这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两姓宗祠”,虽然朴素得就像是一座农家土屋,却堪称范坑的“不二祠”。山岫宅两姓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以建筑形式“敦行教化忠孝传家,保境安民图强业兴”。都说“树是村里的‘乡愁’”,两姓人家尽可能让人的生活与古树名木和谐共生。祠前有百年古树和红豆杉,真龙古迹洞口有镇山之王“无皮树”,八仙下棋盘、太白仙游峰、七曲岭风景马仙岩、七岩宝洞、五谷真仙神宫等风景树,成为村里最有标识度的风俗美;明末清初期间,由于政局动荡、盗匪横行、民不聊生。郑姓裔孙郑先华为了村宅的安宁,自发到泉州“少林寺”拜师学艺。他练就一身武功,返乡除暴安民,留下传奇故事与动人传说;1934年,山岫宅刘郑两姓村民大多参加革命根据地工作,其中郑老弟等15位村民献身革命,被评上“革命烈士”,还有20多位乡亲被评为“五老”。老红军刘发禄(连长)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胜利后,他毅然选择解甲归田回家务农。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他却掷地有声说:“把家安在山岫宅,心底就会踏实。”
“两姓联芳,家和业兴”,直白表明了这一祠堂秉承 “家和万事兴”的理念。遵循“和顺齐家、勤俭治家、谨慎保家、诗书起家”为本的家规家训,处处彰显着“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和谐友好。中国古语有云: “远亲不如近邻。”在山岫宅,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不分姓氏大伙都会主动前往帮忙,家家不落下。比如一户建房、全村帮忙,义务帮工至少三天。每一幢房子都洒过全村人的汗水,邻里关系可见一斑;不论谁家遇着了困难,大家同样不遗余力伸出援手。2008年7月,村民郑贵清的孩子不慎从楼上跌下摔伤,送医住院治疗,开采的茶园没了劳力。正当老郑一家为这事发愁之时,全村妇女齐上阵,采茶、挑拣,将郑家茶园收拾得稳稳当当,让老郑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只要有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每户人家都会自发捐资助学。在村民眼里,这是村里的孩子、全村人的希望。在这个全村180多户人家的山村里,除了刘郑两个姓氏之外,还共同生活着曾、林、何等诸姓,保留着邻里和睦、友善互助的和谐好风俗,成为农村“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起守护“记忆里的山岫宅”, “两姓祠”更有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当代诠释。今日山岫宅,文明古韵与时代气息相得益彰。古祠的砖瓦梁柱间,回荡着和谐“两姓缘”的传统余韵。
作者:郑望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