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罗江虽没有都市的喧嚣霓虹,却把日子过成了舌尖上的诗行。它的烟火气从不是刻意营造的网红景致,而是清晨巷口煎包的脆响、午后薯粉店的热汤、傍晚酒店生腌蟹的酒香,藏在街头巷尾那些不起眼的老店里——没有华丽招牌晃眼,没有精致摆盘添缀,只凭着一口最本真的“鲜”与“香”,让本地人念了岁岁年年,也让外地食客循着味道专程奔赴。
煎包:清晨巷口的“脆响仪式感”
煎包下锅时,热油“滋滋”作响,雪白柔软的外皮变得金黄焦脆,边缘还带着些微焦香。咬开的瞬间,脆壳裂开的声响清脆悦耳,滚烫的内馅汁水顺着指尖淌下,包菜的清甜中和了肉香,香而不腻。搭配店里免费的紫菜汤,就着汤里浮着细碎的紫菜和葱花,热乎一口,是直冲脑门的鲜味重击,连吃五个都觉得不过瘾。
多年来,这家小店成了罗江早餐江湖的“老网红”,清晨的队伍从巷口排到巷尾,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提着菜篮的阿姨,还有特意绕路来的上班族——一碗汤配几个煎包,就是罗江人最踏实的烟火开端。
粉扣:老牌店里的“熟客默契”
在罗江,肩靠肩薯粉丝是刻着“岁月”二字的老牌小店。推门而入,总能闻到一股熟悉的汤香,熟客进店从不用看菜单,张口就是“一碗粉扣加一笼蒸饺”,这是属于老食客的默契,也是小店多年不变的“黄金组合”。
粉扣是店里的灵魂,口感软滑却不烂糊,吸饱了慢熬的鲜汤底,每一口都带着食材本身的清香。蒸饺皮薄如纸,咬开就能看到饱满的内馅,肉汁混着蔬菜的鲜,蘸上店家自制的辣酱,辣中带鲜,瞬间唤醒味蕾。若是偏爱重口,一定要加份卤大肠——卤得酥软的大肠,带着浓郁的卤香,嚼起来Q弹不腻,配着粉扣吃,香得让人舔碗。
店里的桌椅还是老样式,墙面贴着泛黄的菜单,老板娘记菜的声音清脆利落。来这儿的多是回头客,坐下来聊几句家常,吃一碗热乎的粉,仿佛回到了自家的厨房,暖的不只是胃,还有心。
牛肉面:校门口的“青春老味道”
开在福安二中门口的众味牛杂店,藏着一代学子的青春记忆。多少年过去,校门换了新颜,这家店却依旧保持着老样子,每天清晨,蒸汽从厨房的窗口冒出,勾着路人的馋虫。
店里的牛肉面,是实打实的“功夫活”。汤头要提前几小时慢熬,牛骨、牛肉与香料在锅里翻滚,熬出醇厚的奶白色,喝一口,鲜得能尝到时间的味道。面条是手工擀的,煮得劲道弹牙,挂满汤汁后,每一根都裹着咸香。大块的牛肉扎实得很,炖得酥烂却不柴,咬下去满是肉香,连纹理里都浸着汤。
除了牛肉面,牛肉丸也是必点的惊喜。Q弹紧实的丸子,咬开瞬间会爆汁,鲜美的肉汁在嘴里散开,弹牙的口感让人越嚼越香。不少从外地回来的学子,第一件事就是来这儿吃碗面,看着熟悉的校门,吃着熟悉的味道,仿佛又回到了课间抢着买面的少年时光。
生腌蟹:八方酒店的“鲜醇秘味”
若说罗江的烟火气里藏着一份“精致的家常”,那一定是八方酒店的生腌蟹。这家开了多年的酒店,没有浮夸的噱头,却凭着这道时令美味,成了本地人的“解馋据点”,连外地游客也会特意打听着来尝鲜。
做生腌蟹是个“慢功夫”,讲究鲜字当头、腌得入味。先选鲜活螃蟹仔细打理干净,再用洋葱、辣椒、蒜姜等香料混合酱油等调成秘制酱汁,加入青椒、小葱等鲜蔬搅匀,最后将蟹块浸入酱汁密封冷藏一日,让时间催化出鲜、辣、甜、咸的复合风味。
冷藏好的生腌蟹,掀开盖子就是一股勾人的香气。蟹肉雪白细嫩,咬下去先是酱汁的咸鲜带着微辣,接着是蟹肉本身的清甜在舌尖散开,连蟹壳边缘的碎肉都浸满了味道。犹如冰淇淋一般软糯清凉的口感,甜香鲜辣的味觉感受,配一口白粥或小酒,鲜得人忍不住眯起眼,这便是罗江人藏在时令里的舌尖享受。有诗云:
生腌三目蟹,
醉饮几杯啤。
咸菜炒猪肉,
白粥也好食。
来源:罗江街道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