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近代浪潮的冲击下,赛江的港口经济空前繁荣,近代轮船逐渐代替传统的木帆船,疍民传统的谋生手段受到挑战,出现贫富分化;小部分疍民主要因从事货运而发家致富成为船主并定居市镇,大多数疍民仍然只能继续旧日的营生。随着疍民陆居的普遍化,与汉族通婚也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内婚制自然瓦解。以下文字叙述旧时赛江连家船民的传统婚俗。
“长溪流水浪滔滔,一条船仔配竹篙”
疍民的婚礼很有自己的特色。佳期来到,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撑船前来助兴,邻近的岸上村民也挤到岸边来看热闹。男女双方将船靠到岸边,新郎的喜船(又称“轿船”)披红结彩,新娘家的船也是喜气洋洋。待嫁新娘着红装,红布盖头,躲在船舱里哭嫁,低声吟唱祖上流传的《婚船哭》,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表达对娘家的留恋:
奶(娘)啊奶,我一岁拈,两岁黏,三岁嚎啼啼,四岁缠在鼎灶前,五岁会梳头,六岁荡船头,七岁随奶去“行时”……
爹啊爹,奶(娘)啊奶,曲蹄姆仔(疍女自称)未做畅(够),就要我去做诸娘,今晡(晚)就到别人船……
疍家还有“骂嫁”习俗。在哭嫁过程中新娘与其母用很难听的恶语咒骂男方亲家,骂他们是“贼子”“死尸”“短命”……什么难听拣什么骂,疍民认为骂得越凶就越“吉利”。骂嫁过程新娘的母辈看见喜船驶来时,还用哭腔唱《骂嫁歌》,骂男家的船是来偷女儿的“贼船”。
渔舟丽影
旧时下都水澳还有新郎新娘和双方亲朋下水抢“龙珠”(染红的熟鸡蛋)的习俗,抢完“龙珠”再上喜船拜堂。
新婚之夜新郎家大办酒席,宴请亲朋。亲朋合家乘船赴宴,酒席就设在各家的船头或水澳滩头。
笔者当知青时经常访问的船民村。四十多年过去,
依然保持着某些传统,小溪边的竹排便是明证。
疍民结婚还有“讨新妇尿”习俗。所谓“新妇尿”乃是新娘家先期送给男方的陪嫁米酒。新婚当日,过往船只,不分亲疏远近,都可以到喜船向新郎讨“新妇尿”(喜酒)喝,喝完酒必须“送彩头”(即说祝福的吉祥话语)。疍民个个好酒善饮,“讨新妇尿”习俗要喝掉许多好酒,但是它给疍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友情,带来了真诚的祝福。疍家的婚礼是本澳全体疍民的节日。
赛江的水上人家
长溪疍民还有买卖婚姻的陋习。议婚时女方会向男方提出索要聘金的要求,聘金以疍女年龄论价,约定俗成,民国时代一般每岁两块银元;此外,成婚时男方还需送女家猪肉、稻谷等。此俗对疍家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于是抱童养媳、同姓婚、入赘婚、兄终及弟等婚姻形式,就在无力娶媳妇的穷苦疍民中应运而生。
“一粒橄榄两爿尖,齐妹真是有姻缘”
与抱养童养媳相似的是收养子女,养父母对养子女的婚姻有支配权,养父母如果觉得养女(或养子)适合与亲生子(或女)结为夫妻,等他(她)们长大后,就在某个除夕吃年夜饭时宣布他(她)们的婚姻,并立刻行婚礼,拜过祖先,即成夫妇。正月初三再宴请亲朋。
(《闽海赛江》p168-170,海峡书局,2015年)
文:李健民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