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在闽东苍翠的山峦间,康厝畲族乡静静坐落。这里世代居住的畲族同胞,以山为伴、以歌传情,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田地,用古老的智慧守护民俗,更将山野的馈赠化作舌尖上的匠心——这便是被誉为“畲家三宝”的乌米饭、菅叶粽与糍粑。
乌米饭
山叶染墨香,敬天亦敬祖
农历三月三,是畲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畲家灶头蒸腾的,必是一笼乌黑油亮的乌米饭。取深山乌稔树的嫩叶,捣汁浸米,待洁白糯米吸饱自然的黛色,再以木甑慢火蒸透。出甑时,米粒晶莹如墨玉,松软中透着草木清甜。
相传唐代畲族将领雷万兴率军被困,以乌稔果充饥突围,后为纪念而创此食俗。如今,它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畲民敬天地、祭祖宗的虔诚之味。一箸入口,唇齿间回荡的是山野的质朴与历史的厚重。
畲/山/三/宝/静/待/知/音
菅叶粽
一捆青叶,裹住山魂
若说乌米饭是节庆的仪式,菅叶粽则是日常的智慧。畲家包粽不用竹叶,独取宽厚的菅草叶。两叶对折成槽,填入碱水浸泡的山地糯米,裹成修长的“枕头”状,再用棕榈叶丝扎紧。文火慢煮十小时,糯香与菅叶的草木清气交融,剥开时晶莹弹润,蘸白糖食之,黏糯中带嚼劲,质朴却饱含力量。
这形似枕头的粽子,藏着一段历史:明初畲民避祸深山,无竹叶采撷,遂以遍野菅草为材。一捧糯米、几束山叶,是逆境中的巧思,更是坚韧的见证。
畲/山/三/宝/静/待/知/音
糍粑
千锤百打,方成软糯甘甜
畲家待客,总少不了一盘热乎的糍粑。精选糯米冷水浸透,木甑蒸熟后倒入石臼。持木槌反复舂打,洒水减黏、力道匀称,直至米粒化作绵柔膏体。趁热揪团压扁,滚上黄豆粉与芝麻花生碎。入口软糯不粘牙,米香醇厚,甜而不腻。
打糍粑是畲乡常见的热闹场景。木槌起落间,糯米的韧性被激发,正如畲族人在山间扎根的韧性。这一口温热软糯,是团聚的温情,也是山野能量的馈赠。
畲/山/三/宝/静/待/知/音
时节建议
农历三月三(乌米饭)
端午前后(菅叶粽)
年节庆典(现打糍粑)
来源:康厝畲族乡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