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当仲夏的晨雾还未散尽,新阳路已飘荡着山野的气息,菜农们挽着竹篮土箕,将沾满晨露的绿笋沿街铺展。这些来自洋边、六岔路、王基岭、老蛇岗的笋农们,总能在早市掀起一阵绿色的浪潮,水灵灵的竹笋褪去黄绿笋衣,露出凝脂般的玉色肌理,须臾间便告售罄,只余竹篮底零落的笋壳,见证着这场晨间的味觉盛宴。
“山中琼浆凝玉露,清汤一盏润诗肠。”在“中国绿竹之乡”福安,家家户户砂锅里的绿竹笋汤是永不谢幕的时令诗篇,曾有句俗语:“后垅三大菜,绿笋、大蒜和紫菜(茄子)”,首推“绿竹笋”。后垅的竹农深谙大地语法,这里的土地藏着甜味的密码——红壤层中钙铁元素的特殊配比,赋予绿笋超越寻常的清甜基因,以之绿竹笋,佐以肋排文火慢煨,汤汁澄澈如琥珀,笋片脆嫩似春冰。当别处竹笋尚在褪去青涩,后垅绿笋早已将山泉甘冽与晨雾清凉,酿成令八方食客魂牵梦萦的舌尖密码,那汤那味,只能用一个“美”字来形容!。
穿越时光的迷雾,六七十年代的洋边村在记忆里苏醒。那时的宁德职院校区还是一片竹海秘境,父亲很勤劳栽植了很多绿竹,总在熹微晨光中唤醒我入山,让我手持电筒,身背箩筐,带着挖笋凿子,摸黑到绿竹丛中采挖绿竹笋,凿子与笋壳相触的脆响,惊破竹林清梦。老父亲有双识笋的慧眼,能穿透泥土,在密匝竹丛间精准定位即将破土的笋尖。初学采笋的我,笨拙地模仿着父亲的姿态、手法,在竹海秘境中拾珍,当第一颗沾着红泥的玉笋跃出地面时,指尖传来的悸动至今仍在血脉里流淌。
真正的采笋高手皆是大地解语者,看似随意的落凿,实则暗藏玄机:笋尖将露未露时最妙,出土三寸便失了灵性鲜甜;下凿深浅更需分寸如作画留白,既要保全母竹生机,又要留存完整笋形。父亲总说,每个创口都是写给来年的书信,懂得留白的采笋人,才能读懂竹林无声的韵律。那些裁切不合格笋段的夜晚,案板上的刀光里,藏着农耕文明采青之道——最朴素的传承密码。
绿竹笋,别称甜竹、绿仔笋,亦称马蹄笋。它性清凉、质地脆嫩、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降压降脂、利尿化痰、消暑解腻之功效,是理想的美容保健佳品和纯天然绿色食品,绿笋所含的酪氨酸和Se、Ge等微量元素还有防癌、抗癌作用。正如《本草纲目》所言:“绿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化热消痰爽胃。”
年迈的母亲是位化平凡为神奇的庖厨魔术师,品相欠佳的竹笋在她手中幻变万千:与排骨清炖成就素心本味,同姜片共舞演绎辛辣鲜香,遇肉丝缠绵化作烟火温情。最难忘土鲍绿笋汤的绝唱——深海珍馐与山野清韵的相逢,在陶瓮中缔造出超越时空的味觉传奇。案头那坛陈年虾油,默默见证着竹笋七十二变的东方食禅。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四百年栽培史,在赛江两岸铺就百里翠涛,春分栽竹的古老仪式仍在延续,一柄竹锄叩响大地,便种下一个家族的未来。从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到当代的“百里绿竹长廊”,竹影婆娑间流转的不只是诗意,更有三万户农家编织的绿色传奇。那些穿梭在竹海间的身影,正在将“宁可食无肉”的文人咏叹,谱写成乡村振兴的现代长歌。
家乡的绿竹笋显得太娇贵,远方朋友欲品尝,稍寄过去次日便纤维化,达不到鲜嫩清甜感。如今,虽然冷链物流突破时空桎梏,这份山野至味依然固执地保持着它的矜贵,或许正是这份转瞬即逝的娇嫩,让福安绿笋成为乡愁的最佳注脚——它固执地停留在记忆的原点,等候游子归来,用一口清甜唤醒沉睡的童年。
我们愿这片土地酝酿的鲜味密码,在沸腾的绿笋排骨汤中化作琥珀色的诗行。
部分图片:人民网
文字:叶子清
来源:城北街道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