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留村访古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18 16:10:07
图片
图片



走进福安市罗江街道大留村,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步入一座人文与自然交织的城堡。大留村,原名金山后坡,由黄氏肇始于隋开皇年间(581-600,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闽东地区人文积淀最丰厚的村落之一。

据《大留村志》记载,后梁开平二年(908张氏先祖张怀谅(封端国公)迁居长溪下邳长子张定生支分迁后坡,为纪念先祖张良被封为留侯,遂将村名改为大留。村中张氏宗祠照墙由清末翰林邵松年题写的理学名宗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昭示着大留村在理学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村中姓氏有孙、李、杨、王等,张、阮两姓占全村人口的八成。张、阮氏家族自迁居以来,人才辈出。仅宋代时期,大留村考取功名者达10余人,其中包括张观、阮子文阮宾阮国宾、张翊、张全等进士。这些科举功名不仅为家族争光,也为大留村赢得了科举名村的美誉。


明万历《福安县志》将杨复、张泳列为理学名人此二人则成为大留村的“理学双璧”。当年,杨复等远赴武夷山、建阳等地追随朱熹求学,通过建立书院、著书立说、传播学术一时大留村的洙溪庵和邻村上东庵学者云集,时常聚首切磋义理使这里成为闽东理学的重要传播中心。


杨复(11531226),字志仁,号信斋倪峤人居大留,是朱理学在闽东重要传播者。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赴武夷山拜朱熹为师,后应邀担任三山郡,著祭礼》《礼仪图》《家礼等作品。后其门人将他的著作呈宋宁宗,宁宗曰:“尚有远谋,毋嫌仕进”,赐予正奏状元,杨复成为福安历史上可以称为“状元”的人。


张泳(11651240),字潜夫,号墨庄他师从杨复,成为朱门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庆元六年(1200)科考,面对言性论策,问伪学的试题,在朱子说遭到排斥的环境中他仍坚持朱子学说为正统。因政治立场未能及第,但其文章广为传颂。晚年著《墨庄文集》和《正学论》,其《正学论》至今仍悬挂在张氏宗祠内,这篇著作体现了张泳在理学传承中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

大留村的古建筑群是闽东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村中现存明清古宅40余座,以青砖灰瓦、马头墙为特色,代表建筑有氏大厝、举人第等。漫步村中,可以看到雅致的厅堂天井、厚重朴素的夯土墙高耸的马头墙、硬山顶的燕尾脊、以及精雕细琢的木构件。这些古宅不仅保存完好,还融合了徽派建筑元素,展现了闽东山地村落的独特风貌。

村中的张氏宗祠是大留村的文化象征。相传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现祠于道光元年(1821)建中座,道光十六年建前座戏台。保留原有石构学士桥、日月池,石板上斑驳的苔痕,仿佛在诉说着陈年的往事。阮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祠堂呈典雅廊院格局,悬山顶式建筑巍然耸立,风火墙环绕四周,与街巷相映成趣。

不经意间在房前屋后、巷子的拐角处忽然就看一口古井,时光似乎就此停止住了脚步。大留村现存年代从宋熙宁九年至清光绪年间的古井39,其中宋井5口。张公井(宋熙宁)井台呈六角形,由花岗石榫卯组合而成,是福安已知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剏开龙泉井清乾隆该井造型独特,有文字纪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贡生、茶井、酒井、四方井、红馆井等,也是各具特色。


村里有三座古刹始建于宋前。禅寂尼寺,今名玉池寺,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建于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政和元年(1111)张氏君诏、君谟兄弟重建该寺。留峤庵,又名水尾庵,今名龙兴寺,始建于北宋神宗朝(1069-1085),重建于民国36年(1947)。洙溪庵,又名慧林寺,始建时间不详,但南宋时该寺已经存在。


在大留村和倪下村之间分水界的倪下石塔,是一座建造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的八角形石构佛塔,是闽东地区宋代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见证。福水宫(岭尾宫),明万历十二年建(1593),宫前有口“为霖井”,久旱,井水倘浊,就要下雨;久雨,井水若澈,就要晴天,十分神异。

张如翰作为大留村教育传承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清末民初时期致力于兴办教育,先后担任福宁中学福安一中前身校长和仰山初等小学校长,奠定了闽东现代中教育的基石,更在晚年编撰乡土教材,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1916年,民国总统黎元洪特予褒奖,亲题乐育功深匾额赠之,表彰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大留村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转型。村民们不仅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更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培养兼具传统美德和现代技能的新一代人才。无论是耕读、工读,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教育模式,大留村人始终秉持着勤苦聪慧的精神,在教育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洙溪庵1955年因公路建设被毁。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旧址旁兴建了樟仙宫,以纪念这段理学传承的历史。如今每逢樟仙翁祭祀活动,或者考录应试季节,仍有众多学子前来祈福,延续着尊师重道的传统。


如今的大留村,通过研学旅游、文化展览等形式,让理学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村中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学讲座等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同时,村里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正月闹元宵迎神“做喜”五月廿八“做福”、九月九重阳祈福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大留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留村的美,不仅在于依山伴水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千年文脉的深厚积淀。走一趟大留,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这座千年古村,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理学真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文:郑健雄  图:李郁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