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专刊】
福/安/一/百/零/五/个/民/族/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2月16日起依托“福安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定期刊登福安市105个民族村村情简介,充分展示我市民族村的新样貌,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安篇章贡献统战力量。
玉岭龙潭臧秀气
青峰竹溪翠清幽
半岭村位于福安市南部、湾坞镇西北部偏远山区,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102米,地势险峻,山高岭长。下辖江竹兰、仁富岗、下墩、彭洋(黄厝)、下楼岗、曾厝、施厝(里厝)七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382户,1280人,其中畲族人口426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全村土地面积9758亩,其中耕地面积895.23亩,园地面积286.34亩、林地面积6498亩。半岭村水资源丰富,辖区内拥有炉山水库和半岭水库两个集供水、灌溉、发电和防洪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水库。村民主要以发展林、茶、果经济作物为收入来源,现有种植巨峰葡萄300多亩、其他水果400多亩、茶叶基地200多亩。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村财收入20万元。
◆半岭村全景
◆半岭村水库
半岭村建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主姓谢氏,现可稽考最早的始祖邦光公原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中和四年(884)因使用闾山大法,助王战黄巢,功封威烈候王,后随王审知南下入闽,于天成三年(928)邦光公经宁郡古松训迁居湾坞半岭村。随王审知入闽的还有黄姓先人,其后蓝、钟、雷、杨、余,曾、陈、江、施姓始祖相继迁入半岭各自然村,延续至今,形成了一个多姓氏、畲汉两族和谐共处的行政村。
◆半岭村村貌
近十多年来,半岭村逐步实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拓宽硬化炉山至半岭的四级公路全长3.63公里、宽4.5米;2016年被福安市列入“老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修建有村级老人活动场所、中心文化休闲广场、仿古景观廊亭,并实施全村房屋外墙装修、路灯设施安装及环境绿化等,千年古村全面更新了面貌,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半岭村村貌
半岭村是闽东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也是湾坞镇唯一的老区基点村。
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半岭村民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1933年7月建立了半岭村苏维埃政府,组织农民红带队革命武装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闽东革命领导人马立峰、阮英平、陈挺等经常在半岭村谢氏祠堂开会发动部署武装斗争。1934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闻风而动,纠集赛岐海军教导队和溪尾前山反动民团200多人对半岭村进行围剿,为保卫革命同志撤离谢氏祠堂,谢彬弟、谢步绍、谢阿八、谢成慈、谢德轩、谢奶位、谢财子等十一位同志在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
◆福安县人民政府为半岭村革命烈士授匾
半岭村在闽东革命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4月中旬,闽东特委郭文焕在半岭村谢应法厝召开了中共福安县委扩大会议,这是中共福安地方组织在抗战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召开对中共福安县委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及有效地开展“白皮红心”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史称 “半岭会议”。会后各地纷纷行动,扎实开展农村基层组织恢复和发展工作。恢复了凤塘区委,并建立半岭、上洋两个支部,从此闽东革命几经周折,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半岭村景观亭
半岭村少数民族聚居地江竹林(又名官至林)自然村,蓝姓民众300多人,一直传承畲族文化传统。每逢正月十五,各家各户舂糍粑,附近各村的畲民青年男女都要聚集在九曲河边的太后宫前盘畲歌狂欢一日,还有三月三做乌米饭,端午节包菅粽等。到了九月九,畲族男女则登高齐聚青峰山顶上,烧香祈福、对歌谈情,至凌晨观看东海日出,祈求全家平安、长辈多福高寿。
◆半岭村畲族药粬制作
半岭村的畲族白粬制作技艺被列为福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佳期酒礼俗”被列为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竹林村村民雷长菊、蓝成玉分别被福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佳期酒礼俗”和“畲族白粬制作技艺”福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半岭村成立有农民种植合作社,专业种植青草药50多亩,作为畲族白粬制作的原材料,畲族白粬的生产也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半岭村非遗证书
下一步,半岭村将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拓宽炉山-半岭道路、翻修孔桥头危桥、建设革命老区文化馆和溪边观光栈道等,同时以开展户外拓展活动为抓手,致力于打造森林公园、户外运动于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来源:福安统一战线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