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位于福安城阳镇岩湖村的茶王街,茶香随着热气袅袅升起,弥漫在整个茶街。12月5日,福安市第二届“坦洋工夫”杯秋季斗茶展示会在这里举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茶文化爱好者。
富春溪畔的岩湖,一个历史悠久的市郊古村落。相传,岩湖古属二、三都回春境,自宋朝时就已建村。最先由刘、葛、陈三姓到达而居,后有郭、连、郑陆续迁入,繁衍至今。明万历二十五年《福安县志》载:“岩湖障,亦名石阪障。岩穴有鬼洞,好事者镇以浮屠。其下则龙潭南流,旁小涧逆流而北。”乾隆四十八年版《福安县志》载:岩石阪障“其下有湖,俗号'龙潭’”,或许此岩此湖,就是村落岩湖得名的由来。
来到岩湖村临溪处,拐个弯角只见一排“石障如削成” “坂障插湖滨”。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载:“岩湖坂障,邑北数里,下为龙潭。白云翠巘,渔舟如叶,亦佳景也。”又“古迹”见“岩湖阁”记载:“阁上数丈许,即石板障。障后有石洞,可容八九人。”古谶云:“岩湖石坂障,溪水倒流上。何人寻得此,当代为卿相。”郭旻先生《小鱼集》叙述,“障上有民国时期邑人郭曾嘉属陆瑶书的'板障’摩崖刻字。可惜这些景物几经人为破坏,今皆不见,唯有障体仍存。”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岩湖码头和富春溪西岸的松潭码头,一直是寿宁斜滩方向、福安上半区众多村庄人们进出城关的必经之路。村西北是一条古驿道,开凿在悬崖峭壁上,通往柘荣、温州等地。
韩阳十景之一——岩湖板障
雾中远眺岩湖板障
“远携双屐踏烟霞,溪绕寒山鸟道赊。”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松悬峭壁飘金粉,藤老苍崖缀玉花。”徒步“山行中石径”,走过关帝庙,绕至更陡的岩障顶。这里海拔约95米高,小山岗上筑有一个小庙。庙前留存一桩枯树根,被祀为 “老树之神”。而一块“鹰嘴岩”,则被奉为“石君”神明加以礼拜。岩湖板嶂,是韩阳十景之一。此景有石龙舌、石皮箱、石墨、石砚等奇观,实为世所罕见。尤其是1958年,省文物普查队在此发现的石斧、石纹陶器等物,竟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其实,民间崇拜石,古来有之。传说,岩湖这块鹰石,是从东南方的山头上飞来的雄鹰,是明朝的一位将军的化身,后人尊称"石人翁"。人们既赋予驱邪避凶、遇难成祥、赏善罚恶之神奇,又表达庇佑百姓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在大自然面前,人终究是渺小的,甚至脆弱无比,兴许会产生痛苦、不满和无奈,石崇拜就是用于倾泄情感,以求内心净化、歇息和愉悦。再说岩湖障,“岩穴有鬼洞,好事者镇以浮屠”。此浮屠,应为佛塔。面对自然的神秘或崖壁而生的恐惧、忧虑,民间则建佛塔来求镇压,以获取解脱和长久的安乐。
溪流环抱诗画般的岩湖
“选得苔矶趺坐久,隔林樵唱夕阳斜。”山风轻拂,“流水无心响白云”,舒展开一朵朵“如意祥云”,让人犹如置身云端。眼底下,溪流环抱一个诗画般的岩湖。湖面上,白鹭舒展翅膀,贴着水面掠过,翅膀带动的风,梳起一缕缕长发般的波纹。不知何时对岸小舟,已轻划而来,渔夫身旁的鱼桶装满天光云影。“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泓碧水出岩湖,泽被生态公园像卫士似屹立在潭岸的百年樟树林;滋润“离城最‘静’的茶园”和茶王街氤氲之茶香;涵养修全寺梵音之祥瑞与清水湾、京都美景诗意的栖居……在一溪清波、满溪潺湲里抬头展眼,从桃花岛到坂中大桥,堤岸景色像一幅幅油画幻灯片一样在眼前闪过,每一幅都令人遐思遄飞。冬月岩湖,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好一汪绿漪生态源头,流淌出“幸福河湖”的“福安答卷”。
作者:郑望 林耀琳 李郁
编辑:宋诗莹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