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镇位于福安市区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工贸企业聚集,城乡互融互促。近年来,城阳镇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局,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围绕“党建引领、项目支撑、特色赋能、全面振兴”的工作思路,确立“产业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美镇、治理稳镇、共享惠镇”的发展战略,打造城镇风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治理水平“五大功能”;党建、发展、创新、服务“四个到位”;红色、绿色、特色“三色融合”“543”功能型乡镇,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经济增长推进提速进位,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城阳路径”。
强筋壮骨
挺起经济发展坚实脊梁
舞动龙头、一区一城一中心。围绕“强龙头、补链条、扩规模、建园区、创品牌、上档次”的发展思路,着重在“一区一城一中心”下大力气,做足功夫。一是铁湖工业区形成规模。该园区规划总面积4500亩,已开发建设1500亩,目前入驻146家企业,已开工投产103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2021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达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200多人。二是岩湖富春茶城开局良好。两年来岩湖富春茶城及富春茶王街共入驻茶叶企业479家,2021年实现产值20多亿元,带动就业2800多人。三是镇属经济中心发展加快。以镇辖属的泰溪、石门院、铁湖、王湾、留洋、瓮窑、湖塘坂等15个村居已建成聚集电机电器及上下游企业共1122家,年创产值140.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万多个。
串珠成链、一村一品一特色。聚焦“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农业发展新方向,锚定特色,夯实基础,力促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型,通过增强特色农业的关联性和地域聚集性,做大做强特色高效种植、特色蔬菜瓜果、特色生态休闲“三特产业”,培育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村。目前已形成“化蛟红糖特色产业村”“占洋绿竹笋特色产业村”“官洋太子参特色村”“洋面巨峰葡萄特色村”。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其它村庄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原则,大力培育种植经济林果、优良畜禽、高效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拓展格局、一廊两园三基地。按照“一年搭框架,两年出形象,三年创示范”的目标,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以生态农业为本、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借助东部片区乡村振兴和棕树山景区旅游开发契机,串联拓展延伸环镇沿线村庄,充分挖掘沿线村庄及主要景点的特色资源,结合各村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地域文化、地理风貌进行综合考量,着力打造“一廊”(东山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廊)“两园”(东山生态观光园,东口茶叶加工示范园)“三基地”(红糖基地、茶叶苗圃基地、绿竹基地)形成主导产业规模连片,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多轮驱动
释放接二连三澎湃活力
“三生”相加 、镇强村壮带民富。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坚持“生产+”“生态+”“生活+”发展模式,确立“乡村振兴三个有机融合”(即乡村振兴与美丽村庄建设有机融合,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与全域旅游有机融合)之路。一方面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绿色铺底,美富兼收,让农民充分享有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收效益。“三生相加”引来“金凤凰”,农特产品让农民鼓起“钱袋子”,202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6.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出现村级集体经济10万元至20万元的行政村22个,20万元至50万元的行政村7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行政村1个,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个。镇强村壮带民富,2021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过2万元大关达到21439元。
接二连三、新兴产业上轨道。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扎实推进“接二连三”,通过做强做大富民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链,开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发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帮助农村更多富余劳动力走上就业岗位。该镇以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单位创办“民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吸引入驻团队17家,农业创业企业15家,孵化培育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服务中小微企业109家,开展线上交易线下服务,每年销售额均超过8000多万元。溪东村建材市场和岩湖村茶叶市场线上交易呈现井喷式上升,推进全镇沿街沿路村庄的电商、微商、淘宝等新兴产业走上快车道,形成电商人才竞相迸发良好局面,2021年全镇从事各种新型业态的企业或团队有2000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营销额达64.95亿元。
突破瓶颈、机制带来新活力。以产业为核心,做好融合、集约、资本“三篇文章”,围绕全要素全产业链加大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建领航、龙头示范、农户参与、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纵向抓延伸、横向抓联合、持续放大标杆产业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目前全镇已成立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0多家,涌现出化蛟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洋面仙阁梁茶叶专业合作社,巾帼红种植合作社,占洋游锦木绿竹笋专业合作社,仙岭农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
三乡工程
拉动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人才聚乡、多点开花结硕果。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城阳镇以“人才聚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为抓手,通过政策引才、项目聚才、环境留才、平台育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做足“产业聚才、环境留才、服务安才”三篇文章,让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让愿意返乡,回报家乡的人更有信心。该镇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土专家”的作用,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先后改造低产旧茶园2000亩,引进金牡丹,福鼎大白茶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养殖鸡80000只,鸭50000只,鹅30000只,黄牛400多头,淡水鱼30万多尾,增收600多万元。依靠新技术扩种花生300亩,户均增收1万多元。改造低产绿竹5000亩,带动1000多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多元。
能人返乡、一石激起千层浪。积极实施乡村振兴能人“归巢行动”,发挥能人聚合效应,引进并挖掘一批致富能人,种植大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通过成立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能人服务队联盟,多渠道构建和培育能人返乡体系,对能人、富人、名人形成乡情感召,政策吸引,典型带动的积极态势,营造“创业还是家乡好”的良好氛围。该镇积极对接兴华财富集团公司董事长陈茂春先生回乡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借助棕树山旅游景区开发,推行“村集体+村民企业+公司投资+平台运营”经营模式,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仙岭村经济能人游雪山致富不忘扶贫,联合城阳镇、下白石镇、康厝乡、溪潭镇、甘棠镇、穆云乡等乡镇14个产业薄弱村创办福安市农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农业种植与养殖基地,发展大白茶、太子参、绿竹、高山萝卜、红芽芋、覆盆子等农特产品及藏香猪养殖并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产业薄弱村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资本兴乡、满园春色关不住。通过创建大众创业增量工程,新兴主体成长工程,小微企业扶持工程,稳企帮扶暖心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引入资本、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加大资本兴乡步伐。福建宝丰茶叶有限公司和新坦洋股份有限公司落地城阳,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人,每年创造产值1.3亿元并幅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茶叶企业21家。由乡贤陈茂春先生投资兴建的省级重点项目棕树村山旅游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投资近2亿多元,现已完成农舍改造提升,修建度假小木屋、长廊木屋、陈家大院等民宿项目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同步发力
浇铸党建引领稳固基石
党建领航、“四链紧扣”新格局。城阳镇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的工作目标,构建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村民行动的“党建+”工作模式。围绕兴产业、壮主体、创品牌、促增收、打造党建延伸到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四链相扣”新格局。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目标方向,创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双向融合、相互赋能模式,让党建领航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推进党建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筑牢主阵地,培育“领头雁”,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大局,突出培好育强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聚焦“三抓三提升”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该镇在今年村级换届中坚持精选“好种子”,为乡村振兴接力跑“添精兵”,全镇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中返乡创业大学生4人,经济能人7人,退伍军人1人,社会贤达4人。
共谋治理、“三级联动”新高地。构建镇党委、村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打造组织联建、党员联管、人才联育、项目联推、治理联抓“五联”格局,积极探索以党建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治脏、治乱、治违”为抓手的“1+1+3”基层治理模式。该镇通过打造片区联建型党建联盟,村企联创型党建联盟,党员联帮型党建联盟,人才联扶型党建联盟,以融合型党建为突破口,使党建的“融合剂”“催化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走出一条党建促发展、促转型、促升级的发展新路。
来源:福安乡村调研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宋诗莹 阮珊妮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