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由北向南,一路浩浩汤汤纵贯福安市的中部,像一条粗壮的青藤绕过韩阳城的西侧,在赛岐三江口携手茜洋溪、穆阳溪直奔白马港,一泻东海。这条流淌在闽东大地上的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达到了5638平方千米,从地图上看,这些密集交织的河流形成树状,在这个有着“中国茶叶之乡”美誉的福安,就像一株贴地生长的巨型茶树,它的每一道水流里,无不散发着隽永的茶香。
长溪中游叫富春溪,又叫交溪,其名源于上游有两条支源,分别是东溪和西溪,就像这株茶树身上的两条枝干。东溪发源于浙江平阳,西溪发源于浙江庆元,溪流两岸丘陵遍布,茶园绵展。西溪入福安境后经社口和坂中两个乡镇,在湖塘坂与取道潭头的东溪汇合。至此,河床开阔,水势和缓,竹木夹岸,风光旖旎。
位于西溪流域的社口坦洋村是茶叶重镇,这里群山耸立,绿水环流,云雾缭绕。清人郭尚宾在《桂香山记》中写道“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由县治北行四十里,至社溪,望山腰诸峰,罗如屏列……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可见,坦洋不仅风景秀美,而且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乡。
在坦洋村口的桂花溪上,有一座古廊桥,名叫真武桥。因廊桥桥屋里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这是茶乡百姓心中的保护神。桥边立着两块巨石,一块题刻着“工夫红茶甲天下”,是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的手笔。另一块则刻着茶叶泰斗张天福题写的“坦洋工夫发祥地”。人还未走进坦洋,一股茶香已随溪风迎面扑来。
真武桥又名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咸丰三年,蛟发桥毁。重建之,又遭祝融”,先后历经三次重修,它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清咸丰年间,“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的施光陵领头重修。那是“坦洋工夫”的燃情岁月。钟情于茶的施光陵和胡福四等茶人利用当地独有的“坦洋菜茶”为原料,经过潜心研制,终于见证了“坦洋工夫”的诞生。施光陵不仅创制出“坦洋工夫”红茶,还在村中建起横楼制茶工坊,开办“丰泰隆”茶行进行茶叶贸易。桂花溪从村中静静流过,看着一座座茶厝在村中兴建,施家的,王家的,胡家的……一家家茶行沿街设立,万兴隆、同泰春、吴元记……一个红茶帝国就这样在白云山麓的桂香山下悄然崛起。还好有茶,有茶就有了财富,真武桥才得以在水火之中,借茶的香气还魂再生。
再生的真武桥,造型优美典雅,富有动感。桥底用花岗岩砌成,整座桥长39米,跨31米,高11米,桥面阔3开间,进深15开间。廊屋为单檐歇山顶,屋脊中间微微隆起,如一道长虹卧在溪面上,再加上四周飞檐翘角,仿佛要凌空飞起一般。走上桥,但见桥面装饰精美,每条横梁的两侧尽头都垂下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别悬着一个灯笼状的木雕,四周雕刻着花草虫鱼。林立的木柱和神龛被涂上一层大红色,使廊桥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春天的真武桥美如画卷。清晨,茶农们手挎竹篮走过真武桥,走上桂香山,用淳朴的乡音把满山茶树喊醒,也把桥边的桃花喊开,一朵朵粉红的桃花映衬着河边的绿柳,古朴的真武桥便在哗哗流淌的春水里陶然而醉。过去,真武桥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也是茶叶运输最繁忙的地段,宽阔的桥面一度成为大型茶叶交易市场。收茶的商贩早早在桥头摆好秤砣,坐等采茶人归来。日上中天,真武桥上人声鼎沸,四邻八村的茶农挑来了刚采摘的茶青,甚至连寿宁的茶商也不远而来。真武桥在茶的香气里浸染得久了,连桥上的木头都有了茶的芬芳。
离真武桥不远的另一条溪上,还有一座廊桥,名为凤桥。桥边立着一尊观音石像,此桥又叫观音桥。《坦洋朱氏宗谱.坦洋十二景赋》曾记载:“高峰耸翠,插文笔而凌汉巍巍;夹水飞虹,跨双桥而履道坦坦。”说的就是当年龙凤桥“双虹绚彩”的壮丽景象。
自建桥起近三百年来,真武桥和凤桥经历了风风雨雨,她们是“坦洋工夫”从兴起、繁荣,再到衰败、复兴的见证者。在坦洋,茶叶外运分水、陆两路,一是海上“茶叶之路”,一是陆上“茶叶之路”。位于村口古渡旁的真武桥和凤桥,不仅是“坦洋工夫”经村中溪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亲历者,其本身也是“坦洋工夫”通往外县的一个陆路重要通道。“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这首茶歌记录了“坦洋工夫”茶产业的盛景。据史载,当年坦洋一条街,就有茶行36家,雇工3000多人,全村年产干茶2万多箱。“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那时候,一箱箱“坦洋工夫”就是顺着真武桥和凤桥下的溪流,经由赛岐运抵三都澳港,再远销欧洲,抵达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座上宾”。
那段时间,真武桥和凤桥见证了“坦洋工夫”的绝代风华。茶季的日子里,白天榕树下的古码头边,靠泊的货船,忙碌的挑夫,吆喝声,开船声,交织在汩汩流淌的溪流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运输场景。晚上,月亮升起,坦洋茶街上人声喧阗,桂花溪上也是灯火璀璨。走上真武桥或凤桥,无论驻足哪个窗口,眼前都是一帧帧曼妙的风景。花香,茶香,随着溪风飘荡,真武桥和凤桥便笼浸在沁人的香气里。
每逢三月三、五月五,当地茶农都会摆上牲口,点上蜡烛,燃起一炷炷香,向真武大帝向观世音大士祈祷,祈求茶乡兴旺。那些年,真武桥和凤桥看着一群群挑夫高唱着山歌、吆喝着号子从桥上进进出出,他们挑出去一担担乌黑黑的红茶,挑回来的却是一担担白花花的银子,那种欢快、热闹的场面在作家刘松年的笔下有过十分生动的描绘: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36间,雇工百余人,拣茶工200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2000余件(合10万千克),年可获利润银元5万块。它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70多人,挑着140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岭下村的庄稼大户们见了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惊讶地说:“冬下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然而,随着日本发动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战争,海路中段,茶商绝迹,“坦洋工夫”一度消沉。真武桥上人声寂寂,桂香山上茶园荒芜,桂花溪里也不见了船踪帆影。时光飞转,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坦洋工夫”迎来新生。尤其是1988年7月到1990年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四进坦洋村,在“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的号召和“一定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这个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殷殷嘱托下,锐意进取的坦洋人打破了“祖宗山”“祠堂山”的思想桎梏,荒山披绿,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增,来往于真武桥和凤桥上的脚步声又热闹了起来。2008年,“坦洋工夫”红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坦洋工夫”再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坦洋人终于扬眉吐气,赢回了属于自己的百年荣光!
2015年,为了重现“龙凤”双桥景观,发展茶村旅游业,发家致富的坦洋茶农踊跃捐款,毁于大水的凤桥迎来新生。重建后的凤桥全长37.6米,拱跨31米,是近年来闽东地区修建的单拱跨度最大的廊桥。
在东溪流经的潭头镇上,有一个村庄名叫棠溪村。清凌凌的武陵溪泛着碧波从村前走过,溪边古榕树群掩映着古朴的民居,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棠溪盛产芙蓉李,也盛产茶叶。茶叶是棠溪村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在明清时代棠溪古街上就有80多家茶叶商行,可谓繁盛一时。
在棠溪村西北一公里处古代福安通往泰顺的省际官道上,有一座横跨武陵溪的廊桥,桥头挂匾,上书“棠溪登烛桥”。桥边立有石碑,碑文上这样介绍登烛桥——“单孔木拱廊屋桥,东西走向,长四十点六米,宽五米,净跨三十二米,桥屋抬梁式木构架,双坡顶,两端加雨披,十七开间,七十二柱。”这是目前福安现存跨度最长的廊桥。
棠溪登烛桥和坦洋村颇有渊源。历史上,棠溪茶师辈出。当年“坦洋工夫”兴盛之时,临近乡村的茶商争相到这里聘请制茶师傅。旧时交通不便,来往多为水路所阻。一季茶做好,茶师们回家,茶商们总要送到村口的真武桥为他们践行。他们山一程水一程的脚步,家里人惦挂着,茶商们也惦挂着。坦洋村的胡氏茶商为了方便制茶师傅回乡,也为了感谢他们为“坦洋工夫”做出的贡献,特意挑来了十担银元,在茶师们故乡的溪流上,捐资修建了这座“登烛桥”。登烛桥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有意思的是六年之后的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与贵州茅台酒一同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坦洋工夫”从此享誉世界,蜚声海外。那段辉煌的历史,同样为西溪的真武桥和凤桥所铭记。
溯武陵溪而上,登烛桥如一只蛰伏于溪上的蜈蚣,桥上的木柱桥屋默默述说着棠溪茶师的功绩。走在桥上,脚下咿呀作响,仿佛看到一个个行色匆匆的背影走进登烛桥,他们来到桥中间的神龛前默默跪拜祈祷,然后起身向远处的古道走去。这些人中,有赶考的士子,有赶路的商旅,也有受聘坦洋的茶师。他们挥别妻子,挥别家乡。他们中的某些人将心中的别情记在桥上,“折柳送君君别去,攀花赠我我辞行”,折柳送别,颇有唐人古风,棠溪地处江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武陵人该馈赠什么呢?是桥边的李花吧,那是棠溪最美的春色,春一到,武陵溪两岸千树万树李花开,那是落在棠溪的春雪。李花簇拥着登烛桥,再加上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水,美得像一幅山水画。“虹影横斜天上下,箫声嘹亮月西东”,古道之上,商贾往来,多半披星戴月,对他们而言,横跨溪涧的古廊桥是修建在山水间的厝,亦是行走在大地上的家。他们熟知这片山水,更熟悉这片山水间的一座座古廊桥。古廊桥的夜晚,箫声悠悠,与月相伴,让人动心亦动情。
在茶乡,这些古廊桥多坐落在村庄水尾,有如宫庙。桥上架屋叠瓦,如厝如家,家中有神明,桥上亦有神明。一踏进廊桥,头顶屋梁青瓦,看神龛中灯烛依依,有神明守在桥上,心头就有居家住厝的安心,再远的路途也不觉得孤单。登烛桥和凤桥供奉的都是观世音大士,“瓶中一滴甘露水,洒救世间苦难人”。从古至今,朴素的棠溪人总会将家里备好的茶水挑来,轻轻倒在桥头的陶缸里。在他们看来,登烛桥就是自己的家,那些从桥上走过为生活而跋涉的辛苦之人就是自己的家人。而对于走过登烛桥的旅人来说,那碗淡淡的茶,是这片山水间滋味最淳朴的家茶了。
春意闹,茶季到,一座座茶山醒来了,一条条溪流上的古廊桥又沉浸在迷人的春色里:穆阳溪上,有康厝乡石尖村的“积谷桥”;洋坑溪上,有范坑乡上坪村的“洋坑桥”;坑源溪上,有潭头镇的“乐善桥”……
春水泛碧,在群山间哗哗流淌,唱起一支支山歌,我眼前仿佛又看到那一座座造型古朴典雅的廊桥,又闻到隽永绵长的茶香……
作者:沈荣喜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